Tuesday 23 February 2010

書評:情報日本

話說在前頭,這是學校功課,慣了印出來交又放上網 lol 作者:胡平 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於零八年五月 說到二十世紀前半段時期的日本,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既使未上過中史課,也很清楚香港六十多年前有過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時期,乃至於道出日軍侵華的行動,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再到一二八事變,香港人也滿清楚的。 如果你再追問他們,日本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何可以在二戰撼動整個亞洲?標準的答案也許是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將日本帶往現代化,而軍國主義則成功團結整個國家成為戰爭機器……然而,日本對外侵略的野心早而在二十世紀初的幾場戰爭就表露無遺。到近有甚麼原因使日本可以在二十世紀前四十年幾乎百戰百勝?這本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情報日本這本書帶我們回看從明治時期到現代的間諜史,帶領我們從側面看到一場場戰爭背後的基石。孫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勝負往往知己和知彼。日本的知己知彼來自民族強烈求知欲。日本遠在唐朝已經懂得「好,則取而用之」,從擁戴天皇卻不萌生革命的念頭,到引入漢語但不採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在我們的「後見之明」中,這些做法都是正確的。 如果說明治維新達到了知己而改進,那這本書就詳細說明了日本如何知彼的。早在十八世紀,日本德川幕府的德川吉宗已偷渡至對岸,寫下了清朝紀事一書而受到日本人重視;一百年後日本先後資助「浪人」渡海探取機密,例如島弘毅的滿州紀行和植村雄太郎的滿洲旅行日記。後來日本甚至大刺刺地於大陸設立了日清貿易研究所,編成二千多頁的清國通商綜覽,對當時清朝作出了全方面地剖析。也許當時深居紫禁城的慈禱太后仍對清朝的商業運作一知半解呢! 一八五四年,日本出版了從清朝商船找到的海國圖志,在短時間內印刷了十五版,在同時期內峰芒一時無兩,成數日本維新派的至寶。此書本為魏源應林則徐之邀寫出了詳述西洋概況的百科傳書。海國圖志於清朝出版後,即受到無數仕大夫的謾罵,指其對「西夷」的讚美不合事實、誇張,導致此書在大陸的鎖量僅為一千本左右。事實上,著名的「師夷之長而制夷」就是由海國圖志一書前先提出的。一八六一年,清朝推行洋務運動;一八六八年,日本推行明治維新;三十年後的甲午戰爭一面倒的結果,也許印證了日本情報的重要性。 唐太宗說過,歷史是我們的鏡子,讓我們知道興亡。一百年後的今天,所謂的興亡已經不切實際,然而,從書中我們還是看到日本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全書並無一個明顯的時間次序,只是把日本情報史中比較有名的詳述一遍,當中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中一件件大事,一大部分都是日本情報機關在背後作祟。例如皇姑屯事件中,日軍甚至清楚張作霖坐的是列車第幾卡,以至當日張作霖被清脆俐落地被炸至重傷。 在雜亂的結構背後,作者卻一再強調日本情報之所以強勁,強烈的求知欲是必需的條件,這在今天的法則中同樣適用。有統計指出,戰後日本將九成以上的情報資源投在商業上,造成了七八十年代的繁華,到現在依然歷久不衰;同樣我們身處的香港,也靠著自由的資訊流通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因此,本書所提及日本人之好學──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不好學的人讀書再多,學問也僅限於書本;只有好學之人才能將外面的見聞、學識收為己用,得到的一定更多。此書以一個輕鬆的文筆將歷史帶過,無論是對歷史有興趣的人,還是想深入認識日本的人,都不妨一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