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November 2009
RPG exp. 再談
經驗值的計算通常分為兩個因子,increasing factor和decreasing factor。
Increasing factor: 以多項式為主(P(x)和Lv(x)),其意義為區別不同等級需要打敗怪物的隻數。
Decreasing factor: 可以視為低等打敗高等的獎賞,或是高等屈掉低等的懲罰。目的是令遊戲保持挑戰性,同時令不同區域的吸引力大致相同。
依照能力等價的式子,Df可以以olv/lv的形式計算,也就是說Df是一個線性因子。考慮等級上限和限制,這個因子範圍大約在0(專業玩家去新手地區打)到3。
If決定了每打一隻怪,經驗值增加的數目是oexp*Df,oexp代表了每隻怪怎的經驗值基數。至於成長速度,則可以從Df/If比較得到。
我們設Df為一個不會超過3的變數,那麼成長的速度在等級一方是由官方所決定,我們並不能改變。另一方面Df則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子,我們可以通過選擇應付怪物的難度來以冒險(機會成本不穩定,因為回復費用不菲)或者是以較輕鬆的方式玩(回衝費用不高)。
我們發現將Df與回報(打怪所得-打怪的費用,例如藥水)畫出來,那會是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將Df調到很高(挑戰太強的怪),因為回復費用太高了。同時這曲線最高點就是玩家所追求的效率最高點。
付費玩家以錢購買讓他們能力上升的商品,令他們將效率最高點拉後,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負荷的Df提高了,而效率最高點的數值也會更高。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付費玩家的效率比免費玩家高」的結論。同時免費玩家了追上付費玩家的速度,就會長時間掛著,以「時間換取金錢」追回付費玩家的優勢。
「一旦為了追上付費玩家,就實行長時間掛機,最後上癮並付費玩」就是遊戲公司的策略,所以好孩子千萬不要玩太多網上遊戲喔。
Tuesday, 17 November 2009
RPG revisted 免費經濟學和online game的運作
在免費經濟學上,免費的運作模式有四種。
第一種是直接的交叉補貼;生產商免費向你提供一種免費產品,然後可以令另一種付費產品的銷量提高。
第二種是三方市場;生產商向用家提供免費商品,同時從廣告商收廣告費。看到廣告的用家看到廣告後銷量也會提高。
第三種是免費加值。生產商對外提供免費服務,同時提供付費服務。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付錢就能撐起整個市場。
最後一種是以免費商品交換非金錢物品,例如名聲。
現在網上遊戲屬於第三種。
過去的網上遊戲幾本上都要收費,原因是以前的儲存和處理成本很高。但隨著時間改變,處理成本幾乎以每年一半的速度下降,縱使玩家人數不斷增長,仍不能避免人均處理成本趨向零,這代表了服務那些免費玩家的成本很低,低到可以不用考慮。
同時網路上有這樣一個原則,就是5%付費原則。一個中等規模的遊戲大約有一萬名玩家(當中絕大部分人是菜鳥,或者是玩幾天不玩的人),5%大約是五百人,而只要當中有一半肯持續買點數,已足以支持運作成本有餘。
以上的所有分析都是出於一個原理,就是伺服器的運作成本很低。一旦有了穩定的客源,資料傳輸的成本可以是低到不用考慮。
隨著運作成本越來越低,遊戲從收月費,變成賣光碟再變成免費,當中有一項關鍵的因素隨著銷售模式而改變,那就是免費玩家與付費玩家之間待遇的分別。以前的付費時代就不用說了,光碟時代時免費玩家可能不可以在繁忙時段上線,也可能不可以學到一些招式。但隨著收費門檻越來越低,免費玩家越來越多,找出兩者的平衡日益重要。
這個現象當然是因為免費的玩家越來越多。但是為甚麼遊戲開發商要那麼關照那些免費玩家呢?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第四種免費模式,也就是以免費服務交換非金錢物質。
第一樣是名聲。相比起5%付費的五百人,一萬人中玩過而推介給其他人的比例肯定高很多。線上遊戲沒有他們的推廣就很難有新客源,坐吃山空就只會等死。
第二樣是遊戲中虛擬貨品的流通性。在此我們將付費玩家作為一組,免費玩家作為另一組。就如現實的傳統經濟學一樣兩者之間有虛擬金錢和貨物的流動:
付費玩家:賣出點數商品而獲得虛擬貨幣
免費玩家:付出虛擬貨幣而獲得點數商品
而普通貨品(打怪/任務所得,任何玩家均可以得到)的流動性也是靠免費玩家來維持。
(to be continued.)
Wednesday, 11 November 2009
11-11-09
真的很累。
明明太鼓冇論真鼓定keyboard都可以橫掃天下,偏偏學琴完全唔掂?
我鍾意D歌反而大部份彈到……
Maths team,我是很願意教,可以教極都教唔好/教佢地唔明其實好慘
Quadratic,明明是common不過的common sense,他們了解卻是天大難題。
我不了解。
學校的功課不算多,偏偏討厭LS的功課,真的不想碰。
你給我一篇文叫我寫key arguements對我有用嗎?
你叫我寫論文,我不介意;
你比一大篇野我逼我讀逼我了解逼我運用就很有問題了。
社會學每個現象的解釋也可以五花八門,這樣逼人看只會是本末倒置:你逼我看,我不想看,做完功課就忘記了。
相反天馬行空地找資料、分析、對比卻輕鬆多了。
一個例子是剛貼的<<風球>>。
叫我寫天文台的反思的話,我實在寫不出這些東西來。
但該期主題為「迷」,以信號效用的迷思為題倒是不錯的想法--去天文台資源中心跑一趟,這篇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還有我堆積如山的未讀書目,從經濟到歷史到小說到科學……天啊~
一萬字 Ch.14.2
(Professional sickness.)
回到房子已經是五時的事了。
既然這時進來以後第一次有空,那就應該好好用來上網。
不愧是有錢人家蓋的房子,屋裡的電腦配置了高級的硬件和高速的網絡。
接上聊天軟件,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彈了出來。
☆呆腐喵★ 說:嗨~
單車baka 說:午安啊。
☆呆腐喵★ 說:兩天不見,進隊了嗎?
單車baka 說: 嗯啊。
☆呆腐喵★ 說:裡面情況如何?聽說有不錯的宿舍呢。
單車baka 說:每人都有間不少的獨立屋呢,離大路遠一點就是了。
☆呆腐喵★ 說:QoQ,好羨慕好羨慕~
單車baka 說:不是啦,訓練都很辛苦……
☆呆腐喵★ 說:沒關係,這車隊不是有一堆美女陪著你嗎\(^o^)/
單車baka 說:才沒有…… = =
☆呆腐喵★ 說:有就承認吧! wwww
單車baka 說:沒有。
☆呆腐喵★ 說:哈,話說回來,很快就要打風了。
單車baka 說:對啊……現在那個風怎樣走了?
☆呆腐喵★ 說:先問你一句,你現在身處何方?
單車baka 說:我想是大埔吧。
☆呆腐喵★ 說:嗯……颱風艾利克於過去二十四小時快速增強而成為一股颱風,現集結於北緯19.8度,東經119.3度,距離本港六百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
☆呆腐喵★ 說:大概會在香港以南近掠吧。大埔以北有大帽山山脊,以南有九龍眾山保護……對著西南方卻中門大開。你們最好還是小心一點。
一陣涼意爬到我的背上。
☆呆腐喵★ 說:啊!天文台說今晚就會發三號了。我先出去逛一下,你要保重喔\(>w<)
單車baka 說:再見~
的確,風勢已由微風轉為明顯的東南風,意味著風暴降臨。
明晚我的命運將會如何?沒有人可以預知。
Saturday, 7 November 2009
變幻莫測的風球
刊於<<星火>>109期,11/09, 2605字
參考文件?
1)Wikipedia
2)天文台的資源
3)百年舊報
版權所有,請勿抄襲
每年的七月至九月,都是香港的風季。風季嘛,自然就會「打風」,一眾「打工仔」最關心的當然就是會不會掛「八號風球」,有沒有「打風假」放了。可是,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掛風球」背後的機制呢?回顧過去,「掛風球」已不是近十幾年的事,甚至不是近幾十的事。「掛風球」早於1884年開始使用,但創出「掛風球」的背後竟是一段慘痛的教訓。
據當時報章記載,1864、1870及1874年均有風暴吹襲香港造成嚴重災害,前兩次的實際情況已不能查考,但後者則造成了近三千人死亡(相當於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二!)、可考證的沉船數以千計,連當時港督堅尼地居住之別墅亦被吹毀!就如不少我們在中史課學到的慘痛事件一樣,這次風災被命為「甲戊風災」。事後,英國皇家學會於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後建議於香港設立天文台,並指出香港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香港天文台終於在甲戊風災發生後九年,即1883年成立。
天文台成立後立即著手解決風暴的預報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精密的儀器去測定風暴的位置及強度,所以其預報系統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當時以圓柱、球型及錐形懸掛作為信號,並且鳴炮表示維港將吹烈風(相當於現時的八號風球)。1907年,改以懸掛十字代替鳴炮。由於在預報成立頭三十年當中,仍發生不少因為發出烈風預警時太遲而出現的慘劇(例如1906年的丙午風災,死者逾一萬五千人),所以天文台於1917年推出以一至七代表風暴的侵襲程度,當中一是戒備信號。此後警報系統又經歷了數次的轉變,從1973年到今日一直使用一、三、八、九、十五個級別的警報系統。
在了解系統的演變後,我們就很容易了解為甚麼「信號」叫做「風球」,而信號是「縣掛」而不是「發出」的。即使「掛風球」的傳統隨著2001年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座信號站的關閉而結束,這個俗名已經廣為大眾所採用。
這套系統沿用了三十六年,到近年卻出現不少爭執。零六年八月,颱風派比安於香港以南掠過,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但多個數據亦指出維港兩岸的風速間中達烈風程度,長洲等更錄得暴風程度的持續風速!當時不少街上的狼狽畫面被廣泛報道後,天文台受到輿論的強烈遣責,後來天文台修訂警報準則,以八個監測站的風速為發信號的標準。
零七年八月,強烈熱帶風暴帕布來襲,天文台曾掛出三號風球並迅速除下。後來帕布一個「回馬槍」掉頭直指香港,天文台在不足七小時內發出一、三、八號風球,當中八號更是在預警發出後僅僅五十分鐘就發出,但當時帕布已經在遠離本港。由於懸掛的八號太突然了,天文台再一次受到指責。
零八年八月,颱風鸚鵡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於二十一日晚上表示明早發出八號的機會不大,但又於二十二日早上發出八號風球,對乘船上班的離島居民造成不便。同日發出九號風球,又指出預計二十三日(週末)清晨才會考慮改發較低信號(相信是指八號),上午才會改為三號。但實際上天文台於凌晨已改為三號,上午更除下所有信號,令原以為有半日額外假的上班族大失預算。但台長林超英竟然表示「他理解的『清晨』是指午夜後1點到4點」,令人質疑天文台預報的準確性。
以上三件事均反映了現時系統的不足。第一、是訊號的性質問題。作為一個分了級別的警報系統,如果現時的警告級別稍後有機會升級的話,警告中帶有進一步警示是有必要的。例如一個三號風球是在一個直襲香港的熱帶風暴接近香港的情況下發出的,某程度上也帶有「將會發出八號」的意思。但這個進一步的警示並不是即時性的,至少也有六小時。由於三號和八號關係到會否有假期,而一號則能對大眾作出警示,所以一、三、八之間的升降是很重要的。就如剛才提到六小時的預報警示,六小時風暴不會行走超過二百公里,而對於一個距離尚遠的風暴來說要作六小時預警實在不難。但天文台每每過遲發出一號的預警,導致更高風球的發出過於趕急,失去了預警的作用。
第二、是風球對於市民的影響。作為一個預報氣候的機構,發出警報的考慮條件當然以天氣狀況優先。但同時香港作為一個繁忙的商業城市,從以前的自由港到現在的金融中心,天文台的警報對於市民的生活作息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八號風球時學校停課、商業停頓、股市休市,對於「每分鐘幾十萬上落」的香港人來說影響極大。一個早上的休市,交易的差距是以「百億」來計算的;一天的停課,也會令家長擔心各位莘莘學子的學習進程(儘管這個看法不太正確),足見天文台的警報決策對市民有多重要。無論是停課停市後無風,抑或是沒有發出準確預報,都會立刻招致市民以及各傳媒的抨擊。同樣地,在敏感的時間除下風球,實在造成各方的尷尬。
另一方面,從天文台的立場的角度來說這些似乎又是「迫不得已」的。
俗語有云:「人生如天氣變幻無常」。天文台縱然有先進的超級電腦,也很難保證其預測會百份百準確,更何況風暴這回事本身就是「巧合的產物」,當然比平常的天氣更難捉摸。在剛過去的颱風巨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電視上看到巨爵把香港掃得「屍橫遍野」,還「附送」了一天半天「打風假」,誰會想到外界初時普遍預測巨爵只會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颱風」與「熱帶風暴」相比之下,單是風力就相差一倍!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八八水災」的元兇──莫拉克。這股颱風穿過了台灣南部,暴雨刷出了一道道慘情,而預報失誤和救災反應遲緩就成為了台灣政府被砲轟的原因。但事實上,莫拉克本來的預測路徑是會在台灣以北掠過,誰也沒想到莫拉克會這樣走,台灣不能及時做好防災工作,才會出現這五十年一遇的大水災。至於台灣政府在水災後為甚麼會拖延救援,那是後話。別以為這種預測的落差只是偶然,出現錯誤的機會可說是「幾乎每次」,這不是天文台的問題,地球上每一間天文台也是這樣。要怪,就怪現代的天文水平「還未夠先進」吧!
當然,天文台雖然未必能準確預測風暴路徑,在已知的資訊上卻不應該誤導市民。像帕布那樣的「風球過山車」和派比安的知而不發,是有需要檢討的。
俗語有云:「金錢誠可貴,生命更重要」。作為一個信賴天文台的市民,想要的未必是一天的「打風假」,也未必會介意少一天上班會差多少工資,卻希望可以從天文台得知準確的情報,避過風暴所帶來的危險。如果說天文台為了不令「香港經濟停頓」而強行除下風球,那是行不通的。那只會帶給戶外工作的人危險,令上班一族頂著呼嘯的烈風上班,要冒著生命危險吃這種「苦中苦」來顯出香港這種「人上人」的精神也不太值得了吧。
在此本人希望天文台除了可以作出更精準的預測外,還可以獨立地發出準確的警報,而不是受那些傳媒、商家和某家上班族所謂的「麻煩、導致混亂和經濟損失」的影響避免在繁忙時段發出警報。因為一個準確的警報,可以令市民免於暴露在風暴底下,獲益的,一定是市民。
7-11-09
有人問我,點解我的「正職」係數理遊戲理論,卻是「兼職」叼住支筆寫呀寫?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熱血。
為甚麼要這樣說呢?
誠如九龍城寨一書中所道,香港人有的是熱血。當年造就不朽香江名句的,也是熱血。
熱血,也就是打不死的幹勁:人的慾望大,也不代表他肯為願望而付出;但熱血正是一股有力的催化劑,使人一日不完心願便不罷休。
可能你說,現在的香港已經沒啥看起來很有「熱血」成份了。
的確,現今的社會看起來又好像沒有,看真一點其實又有。
容我說一點社會學。
從六十年代的"Age of Scarcity"到九十年代的"Age of Abundance",中間發生了甚麼事也說省略了。六十年代人人皆窮,有時間出來放土「菠蘿」已經很幸運,更多人只能在工廠埋頭掙兩餐。
他們目標也不用太高太遠,只是兩、三餐溫飽。
他們以他們一雙手闖出新天地,把東方之珠發揚光大。
現在有錢人家不夏這些生活的基本需要。你問佢地想要的是甚麼,可能是車、樓、甚至是球隊。
但他們有為目標奮鬥嗎?絕大部分都沒有。
於是,香港的的美名也被搞砸了。
失去了熱血一致性的香港再也不能散發出昔日的光輝。
說到底,熱血你和我都有,只在乎你有沒有引爆。
當然嗎,熱血在文化界特別重要。以筆向大眾傳遞訊息的人,用熱血寫出一個賺人熱淚的故事,讀者是感受到的。
比如說,天航的三分球神射手,看完會令人想打籃球。儘管在下的體力未必很好,打看完打籃球是更有feel了。
例如,與隊友的默契令你拿下勝利,也可以很熱血。
比如說,余兒的九龍城寨讓我重新燃起了對香港武俠小說的愛。
誠如陶囍所言,以前人人手上皆為金庸、古龍,現在少女只懂看言情小說,還要很感動的樣子邊看邊哭。
如果說武俠作品是熱血的引管,言情小說頂多也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寫到這裡,在下其實不懂怎樣解釋。但很實在地,看完一本熱血的武俠作品,的確可以令你熱血起來,充滿幹勁地去做一件事(比如new ending)。而言情小說嘛,看完後「哦」一聲,那本書使在書架終老。
易燃的熱血,卻帶言情上的冷淡,是否有予盾呢?這個就留給大家想像吧。
(很好很好,終於幫自己註釋了熱血一字了。)
今天為甚麼會無故吐嘈呢?
原因一,最直接的主因當然是--今天放假吧,加上週末,終於有空。
原因二,今天去了書局喪刨書,遺憾地武俠小說都給包上膠套呢。
原因三,是余兒大今天對我對九龍城寨的new ending作出了回應。書評那些被人回應慣了(通常都是沒看過書的人來批評),作者回應卻是頭一次見。在此給余兒一個感謝~當然也希望CULT系列可以繼續下去啦!
剛剛在書局,不知不覺走到了流行文學那邊。啊,原來叛逆歲月還沒完呢。隨手翻開,一氣呵成地打完書釘,文筆當然好,但已經沒感覺了。
我想要的,只要熱血。
充滿幹勁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寫出自己的夢想,畫出自己的天空。
這樣,我們活得不枉此生。(啊~太熱血了XD)
……嗯,單車熱血的地方.嗎……呵呵呵呵呵……
簡短一句題外話,現在去google找中西史筆記我這裡排得頗前的嘛 *v* 謝謝大家
Friday, 6 November 2009
一萬字 Ch.14
下午三時。
由於集訓的關係,午餐時間推遲了。但是運動過後的隊員們早已饑腸轆轆,吃起來自然也更為美味。看著眼列豐富的菜式,實在不能想像是紫欣和另一個女孩兩個人做出來的。
「對了,你好像還沒認識所有隊員吧!」紫欣對我說道,「大家來逐一介紹吧!」
各位隊員似乎露出了一副不太願意的樣子……沒關係,你們不說,那我就先介紹自己吧。
「嗯……大家叫我楓就可以了,今年十七歲。」
「那我先開始吧。我叫紫欣,今年也是十七歲。」
「大家叫我簡就可以了,今年二十歲。」
「我叫欣羽,今年十六歲。」說話的是一個個子不高的女生,可愛的臉蛋後面束著烏黑的長髮。
「我叫頌明,十七歲。」他那曬得微黑的身軀再加上英姿煥發的樣子,說是踩單車的任誰也會相信吧。
「我叫雪婷,今年十八歲。」她看起來就是個可靠的大姐姐,剛剛也是她跟紫欣一起煮午餐。
「啊,還有兩位隊員還沒回來呢。我想他們到比賽時就會出現的了。」
那麼加上我,這裡就有七個隊員吧?而且大家的年紀也差不多,要說這是個車隊實在有點……勉強。如果說是靠隊員的優秀能力,紫欣又有甚麼能耐可以成為隊長?
紫欣望著發呆的我道:「快點吃吧!放涼了可沒有那麼好吃啊。」
嗯,說得沒錯。這些問題我遲些可以直接問紫欣也可以,但是午餐就……已被被搶得七零八落了。明明五分鐘前才從廚房端出來……
簡將桌上倖存的食物推過來,道:「下不為例。」
頌明在旁邊抱怨道:「都是簡那隻大怪獸,害大家都越吃越快……」簡輕輕地打了一下頌明的頭,然後就走了。雪婷打圓場道:「雖然他有時候看起來很冷淡,可是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也很幫得上忙喔!」
Wednesday, 4 November 2009
4-11-09
時間過得真快,又變凍了呢
幾本上生活陷入了一個loop
Maths note -> Osu! -> school
Maths note : 打到傻左 目前進度係Algebraic 27頁, latest topic: Quadratic drilling(I)
Osu! : 自從後面D人發癲之後成日喪打 =[
school: test coming, HW orz
小說啊~
投稿啊~
<<車神>>是不能放棄的,可是沒有寫作時間
加上討厭成日有個人坐係我隔離用電腦
星火也登了我篇文,題為"變幻莫測的風球",其實文筆很一般
點解呢位名字romantic到爆的姐姐話我寫得好呢?~
遲D會貼上來的 (要是我還有copyright的話xd)
繼續沉淪於if 和then的世界。
"Economic is a study about scarcity and choice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