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6 December 2009
26-12-09
Friday 25 December 2009
Merry Christmas!
Tuesday 22 December 2009
一萬字 Ch. 14.3
Wednesday 9 December 2009
Transfer process
Tuesday 8 December 2009
Change of state; latent heat
Monday 7 December 2009
Heat and internal energy
Sunday 6 December 2009
Physics unit 1 - Temperature
Tuesday 1 December 2009
1-12-09
Thursday 26 November 2009
RPG exp. 再談
Tuesday 17 November 2009
RPG revisted 免費經濟學和online game的運作
Wednesday 11 November 2009
11-11-09
一萬字 Ch.14.2
Saturday 7 November 2009
變幻莫測的風球
7-11-09
Friday 6 November 2009
一萬字 Ch.14
Wednesday 4 November 2009
4-11-09
Tuesday 27 October 2009
Economic notes -- three basic economic problems
The three economic basic problems 1) What to produce? (Types and quantities of goods/services to produce) 2) How to produce? (Production methods) 3) For whom to produce? (How to distribute goods and services) Solutions to the three economic problems 1) By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radition economy) , e.g., decided by the father or eldest son in a family. 2) In a planned economy,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by government plans and commands and people have to follow that 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3) In a market economy, most resources are owned privately.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by market mechanism or price system as a signals to guide resource allocation. Market economy: -Minimiz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Resourced owned by private individuals -Economic decisions made by market prices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oods by market prices Planned econom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common -Resources owned by the state -Econom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oods by government command
Specialisation and exchange 1) Specialisation is a way of organizing production, different people/economics concentrate on producing different goods. Workers concentrate the job they’re best at. Then production cost can be reduced. 2) Exchange (trade)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specialisation. Without exchange, then everyone have to produce all good by itself and specialisation can’t happen. 3)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 A good is a private property of someone if the owner has the following right: - exclusive right to use - exclusive right to receive income generated by the use of the good - right to transfer (not exclusive in all cases) If it’s not exist or not clearly defined, then goods become common property, then exchange can’t be happen so as specialisation. Then, it encourages non-price competition such as violence. If it’s clearly defined, then buyers can obtain good if the buyers can pay a certain price. Resources can be allocated to those who place the highest value on them. Positive statements talk about facts, no value judgments, some of them are refutable. Normative statements is about what should be, its about value judgment. Economic is a social science and we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develop theory. i.e., economics is positive.
Economics Note -- What is economics?
Opportunity cost: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cost of the best alternative use) Rules: 1) We only count the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i.e., only one option is counted as cost. 2) No other (possible) choice implies no cost. 3) Cost change if and only if value of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changed, i.e., change of value on other alternatives or the chosen options will not change the cost. 4) Full cost = money cost (money spent) + non-money cost (resources spent other than money). Time cost can be monetary (in terms of income forgone) or non-monetary (in terms of another activity forgone). 5) Option considerable for cost is the option available at the moment. Paid in the past will not be counted,
Bad: We don’t desire / prefer less to more Good: We desire / prefer some to none Economic (or scarce) good: Available quantity can’t satisfy all human wants for it. Human are willing to pay for it. More of them is preferable. Free Good: Available quantity can satisfy all human wants. No one is willing to pay for it. More of them is not preferable, we only get the amount we need.
Note that free good must be free of charge, but good that is free may not be free good. Produc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transforms resources to goods and services. Factor of production: 1) Labour is a type of human resources. They earn wages and work for production. 2)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 is to organize production, making decisions and bearing risk. They earn profits for risk-taking. 3) Capital is a type of man-made resources. It is used to help production. Capital owners earn interests by providing capital. 4) Land is a typ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nd owners earn rents by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ces for production. Consumption – activity to satisfy human wants. Both present and future consumption are economic goods (prefer more), since we are impatient (earlier time preferences), present consumption has a higher value than future consumption. Therefore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more for earlier consumption. They may borrow money and repay the money plus the interest. Therefore for a borrower, interest is the cost of earlier availability of goods or resources. They pay extra interest for earlier consumption. For a lender, interest is the compensation for deferring consumption of goods (or use of resources). They scarified money in the present and get more in the future. Then, interest rate shows the cost of earlier consumption. Flow of economic activities Firms – unit of production Household – unit of consumption Real flow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cluding factor services): Household providing factor services to factor market and to the firms, then the firms provide goods and services to the household through product market. Money flow (mone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For household, they provide factors services and get factor income. They pay for good and services from firms. For firms, they pay for factor services, and earn revenue from providing goods and services to household. Their exchange on good, servic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factor market and product market, also household and firms are inter-related. Macroeconomics and mi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study on behavior of individual economic units. Macro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an economy as a whole.
Friday 16 October 2009
一萬字 Ch.13
Tuesday 29 September 2009
一萬字 Ch.12
Sunday 6 September 2009
Finale RPG, ARPG的分別
Ch.3 RPG的互動系統
Ch. 2.4 RPG的加持系統
Monday 31 August 2009
Ch. 2.3 RPG的數值系統
Saturday 29 August 2009
Ch. 2.3 RPG的數值系統
Wednesday 26 August 2009
Ch. 2.2 RPG故事的生活觀
Tuesday 25 August 2009
Ch. 2.1 「魔法」RPG與時代的矛盾
Sunday 23 August 2009
Ch. 1.2 Exp系統
Thursday 20 August 2009
Carol的一萬字~Part 11.3
Wednesday 19 August 2009
Ch. 1.1 P系統
Sunday 19 July 2009
19-7-09
Tuesday 14 July 2009
Carol的一萬字~Part 11.2
Sunday 28 June 2009
Carol的一萬字~Part 11.1
Wednesday 24 June 2009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 and other countries
EPA notes - Mass media
Sunday 21 June 2009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riday 19 June 2009
19-6-09
Thursday 18 June 2009
Circulatory system
Physics –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and colours
抗日、內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例如關於滇緬公路)
抗日戰爭歷時八年(37年7月到45年8月),又可分為退守、相持和決勝三階段。
雖然國共合作後仍然實力不足,但日本視之為實力增強的大患,於是展開全面侵華。37年6月,日軍於北平外圍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借口一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被拒,砲轟城外的盧溝橋,第二十九路軍予以抵抗,中日戰爭正式開始,稱為七七/盧溝橋事變,事後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的宣言。從七七事變到次年10月武漢撤守為退守的階段,日本揚言三個月佔領中國,一方面攻陷北平、天津,又開啟淞滬戰場;並守上海達三個月,年底始被攻陷,日軍屠殺城市三十萬人,史稱南京大屠殺。南京陷落前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退守期間曾取得平型關和台兒莊大捷。 (日軍稱之為「玉碎戰」)
在38年武漢失守到41年底珍珠港事變為相持階段,國軍主力撤入西部高山丘陵地帶,利用地形抗衡日軍的機動化優勢。日本亦實行以華制華,進一步扶植汪精衛於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維持日佔區秩序和提供補給。 此時東南沿海已為日佔區,只能依靠西南邊境,但西方列強無暇東顧,因此與日本妥協,封鎖了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但中國當時奇跡地九個月內不以重型機械輔助,以軍民力量九個月內建成滇緬公路。此外,中國在長沙會戰中接連勝利,華北和江南地區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均為共產黨)亦參與對日遊擊戰。
一直到45年8月日本投降為止,是決勝階段。由於日軍於中國戰場陷於停滯,企圖繞過中南半島攻擊中國大後方,但其南進道路受阻於英美,所以日軍先偷襲檀香山附近的(海軍)軍事基地珍珠港,以致英美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又與英美蘇等結盟,共同向軸心國作戰。中國軍隊於45年向閩浙、廣西作出反攻。45年5月,德國投降;8月,美國向日擲下原子彈,幾十萬人死傷,同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的八年抗戰以勝利結束。
其勝利歸於以下原因:
全民抗戰──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展開民族自衛戰,是抗戰勝利的基礎。
國共合作──西安事變後雙方站在同一戰線,國軍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對抗製造大戰役,八路軍和新四軍(共軍)在敵佔區發動遊擊,造成夾擊之勢。 戰略奏效──日軍深入內地時機械化裝備的優勢難以發揮;國軍退至高山丘陵地帶,共軍於日軍後方建立抗日根據地,使日本不能構成有效的佔領,腹背受敵。
盟國協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美、蘇結盟,有助抗戰。
國共內戰
抗日時國共仍有磨擦,40月1月,皖南新四軍被國軍聚殲。後來國共為了爭奪日佔區的利益而磨擦加劇,國共分別有自己的行政轄區和軍隊,出現大規模內戰的跡象。抗戰結束後,蔣介石邀毛澤東到重慶會談,10月10日簽下雙十協定,雙方願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為基礎建立中國,次年初在美國調停下簽訂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包括實施和平建國綱領、整編軍隊、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且實施前國民政府為最高權力機關。但實際上雙方武裝衝突沒有停止。46年6月,國民政府召集大軍發動全面進攻,國共內戰正式開始。 當時國民黨兵力四百三十萬人;控制三億人口,有大城市,主要鐵路和豐富生產資備,又有日軍裝備和美國支援;共軍一百二十萬人,控制一億三千萬人口,雖接收日軍少數裝備,但在軍力及生產資源上都處於劣勢。
內戰初期國(政府)軍搶攻,佔領百多座城鎮,更一度佔領延安,而解放軍採取運動戰消耗對方兵力。次年夏國軍兵力降到四百萬,失去全面進攻能力,而解放軍增到二百萬人,開始反擊;48年8月,共軍280萬,國軍360萬。期後的三場大戰使國民黨大勢盡去:遼瀋戰役(48年9-11月),國軍47萬人被殲;准(南至准海)海(東至海州)之戰(48年11月到49年1月),國軍失去南京的門戶和軍事基地徐州,55萬人被殲;同時的平津戰役國軍被殲52萬人。蔣介石輸掉東北、華北、中原地區以及150萬軍隊後引退,由李宗仁接任總理。當時共軍增至300萬人,49年4月國民黨派人到北平談判,談判裂後共軍過江攻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先後遷都至廣州、重慶、成都,李宗仁見無事可為,經香港前往美國,12月國民政府遷台。 9月時共產黨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並舉行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國)在最初兩三年實行「土地改革」──50年6月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鎮壓反革命」──同年7月頒佈關於鎮壓反革命的指示,又稱「鎮反」;「三反五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對內部機關)、「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材、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對工商業者)。五年計劃(53-57)──農業、手工業、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從私有改為公有,包括了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生產了很多中國原本沒有的商品。農民和手工業者合作化:改組成農業生產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又將私營工商企業改為公私合營,採取贖買政策,逐漸改為國營。 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手工業集體化和工商業國有化等三大社會主義改造。
54年9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各族平等相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機關;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57年進行整風運動,容許提出批評意見,毛提出百家齊放、百家爭嗚的基本(雙百)方計,但他又認為他們批評共產黨政策是蓄意攻擊其領導,指他們為右派,變成反右派鬥爭,結果不少上被安上「反黨反社會主義」。次年推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分別為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訂高指標,「全民大煉鋼」,用土高爐,行土法煉鋼,農業實行深翻土地,高度密植,宜揚高產田(虛報產量)。人民公社──將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合併以成立人民公社;行集體所有制,它又分為三級,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按勞取酬。但三面紅旗脫離現實,蘇聯又與其交惡,撤走專家和授助,59至61年出了三年饑荒。
59年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劉少奇取代毛成為國家主席,毛仍為黨主席。劉和鄧小平進行較為實際調整工作,62年經濟有所恢復。 由於毛澤東的三面紅旗使其聲望受損,而劉少奇實行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和包產到戶,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復辟,使毛不滿,他亦不承認其失誤,同時想收回失去的權力。62年之後,他不斷強調社會有階級鬥爭,黨內也出現「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於是在66年發動文革。
66年5月16日,中共發出毛制定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會員通知,成立中央文革小組,目標為整肅黨內的走資派和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毛亦親自寫了炮打蝨令部的大字報。文革開始後不久,清華大學附中率先組成紅衛兵,全國仿效,毛先後八次接見紅衛兵。他們借「破四舊、立四新」(思想、文化、風俗、習慣),到處批鬥和銷毀文物,還自稱遵照毛「造反有理」來做。 67年起各地革命造反派奪取地方各級黨和政府領導權,另組革命委員會。次年劉少奇終被鬥下台。林彪取代劉成為接班人後急欲成為國家主席,引起毛的反感。 71年他發動政變事敗墜機於外蒙古,周恩來接手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結成四人幫攻擊周恩來,希望得到實際權力。
76年1月周恩來去世,由鄧小平接任,他著手改正文革偏向;同年清明發生民眾悼念周恩來、抨擊文革的天安門事件,鄧小平再被罷黜。同年9月,毛澤東死。華國鋒在軍權的葉劍英等支持下逮捕四人幫,繼任中共中央主席,文革至此結束。 鄧小平後來取代華國鋒,又推動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對內廢除人民公社,在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亦在深圳、珠海設經濟特區,在上海、廣州等多個沿海港口城市設沿海經濟開放區。
80年代以來工農業均有大幅進展,解決了溫飽問題;03和05分別發射神舟五和六號載人飛船。不過改革期間也出現通脹加虧、貧富懸殊擴大、幹部貪污腐化,期間89年民眾悼念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時觸發反貪污、反官倒活動,軍方於6月4日出動坦克鎮壓,屠殺市民,因此又被稱為六四事件。 另外國營企業的低效益和腐敗亦受到批評。97年鄧小平去世後江澤民、朱鎔基相繼接任,03年由胡錦濤任國家主席,溫家寶任國務院總理。 其外交堅持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互不侵犯;不干涉他人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到06年中國已有180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71年取代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成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01年加入世貿和取得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現時中國已在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49年國民黨遷台後與對岸呈長期對立。75年蔣介石去世,總統先後由嚴家淦、蔣經國和李登輝出任。00年起陳水扁成為總統,但他被揭分涉及貪污舞弊案,民眾發起反貪腐倒扁大合動。台灣於50年代實行土地改革,60年代實行9年免費教育、70年代後成為亞州四小龍之一。79年元旦共產黨對台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建議三通(通商、通航、通郵),80年代初又提出一國兩制。93年4月,共產黨派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峽交流其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會談,簽署多項協議;03年歷史性通航;05年國民黨和親民黨主席連戰和宋楚瑜先後到大陸訪問胡錦濤。台灣在李登輝時強調雙方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陳水扁時提出一邊一國論、去中國化,推行台獨,表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最後一段只是從教科書整理而得。是否政治正確,則見人見智了。)
Tuesday 16 June 2009
16-6-09
Monday 15 June 2009
五四運動及國共合作
影響:
捍衛國家權益──學生及各階層的力爭國家權益成功使北洋政府改變外交決定,亦是對列強的警示:中國不再由列強控制。
啟迪青年愛國──五四運動後青年對國家的關心和責任感增加,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提高愛國心,反對外國的侵略。
促進文化活動──袁上台後鼓吹「尊孔復古」,陳獨秀和胡適因不認同其行為而推行新文化運動,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民主(德先生)和科學(賽先生)。另外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大力推動,新文化活動在五中運動中掀起高潮。
國民黨──同盟會改組而成,二次革命後解散,1914年孫中山組識中華革命黨,再於1919年10月改回國民黨,綱領是「三民主義」、打倒軍閥和反帝國主義。
共產黨──1917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令中國知識分子研究共產主義,1920年,陳獨秀、李大釗和毛澤東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宣揚共產主義小組,次年7月各地派代表在上海舉行會議,選出陳獨秀為第一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其綱領為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然後建立民主共和國。
兩黨均主張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黨員又不足,國民黨沒有軍隊和經費,而共產黨的力量也不足,成為合作的基礎。孫中山也認為要「以俄為師」才可成功革命,1922年蘇俄特使越飛與其會談,次年發表孫文越飛宣言,表示中國革命是要爭取中國真正統一獨立,而蘇俄願意助華。1924年1月國民黨確定「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黨內合作:容共即指共產黨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更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軍事合作: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代表,周恩來(共產黨)為政治部副主任。
國民黨成立後,孫中山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自任海陸軍大元帥,籌備北伐,但於1925年病逝。他死後國民黨將廣州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1926年7月,蔣介石任革命軍總司令開始北伐。當時直系的吳佩孚控制湖南、湖北、河南,孫傅芳控制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和安徽,奉系張作霖則控制東北和北洋政府。北伐首先指向直系兩人,分三路出發;西路向兩湖進攻(吳),東路福建,中路江西(孫)。西路成功打敗了吳佩孚的主力,佔領武漢三鎮,國民政府遷到武漢;中、東路亦打敗孫傳芳,佔領了南京。 但同時國民黨內部對「聯俄容共」一直存在分歧,在蘇俄指使下,共產黨更嘗試在國民黨內擴大勢力。
1927年4月國民黨宣佈「清黨(內共產勢力)」,大規模逮捕、殺害共產黨員,在南京另立政府;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漠政府仍與共產黨合作,史稱寧(南京)(武)漢分裂,北伐中途停頓。後來武漢政府於1927年7月召開「分共會議」,正式與共產黨決裂,兩個政府復合,定都南京,史穩寧漢復合。
寧漢復合後蔣介石繼續北伐,直指奉系張作霖。他兵敗撤出關外,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車站被日本特務埋下的炸彈炸死。1928年6月,其子張學良宣佈擁護南京政府,東北易幟,北伐完成,中國基本上統一,國民政府統治全國。 國共破裂後國民政府大舉捕殺共產黨和傾向共產黨人士。
1927年8月,周恩來、朱德率領北伐軍中三萬多士兵在南昌起事失敗;9月毛澤東率領北伐軍一部及農民武裝共八千人,在湖南發動秋收暴動,進攻長沙失敗。毛澤東於是帶餘部到井岡山,成為首個農村根據地。次年4月朱德亦率餘部會合毛澤東,組成紅軍,其後多達十多萬人,在贛南、閩西開闢基地,成為後來的基礎。 國民黨後來五次圍攻共產黨,頭4次(1930年底到1933年3月)因紅軍以靈活遊擊應付,日本又加緊侵華,四次圍攻均失敗。1931年11月共產黨在打退3次圍攻後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第5次(1933年底),蔣介石調動一百萬軍隊,配以空軍向以瑞金為中心的共產黨根據地圍攻,紅軍今次全線出擊,硬打硬拚,之後又分兵把守,被動挨打,最後面臨嚴重損失。
紅軍從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獲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周恩來負責長征軍事。其主力於次年10月到達陝西部,次年其餘主力也相繼到陝北和甘肅,於是共產黨立足陝北、甘肅、寧夏邊境一帶,以廷安為中心。
國共第二次合作
1927年日本軍人田中義一成為首相後著手侵略東北。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瀋陽近效柳條溝的一段路軌,指是中國所為並砲轟瀋陽,翌日將其佔領,又分兵侵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東北於次年一月淪陷。 1932年1月28日,日軍以上海市民抵制日貨、毆打日僧為借口進去上海閘北,砲轟吳淞要塞,十九路軍抵抗一個月後簽下停戰協定,允許日本在上海駐軍。 同年3月,日本於東北成立偽滿州國,國聯不予承認,日本隨即退出,後來日本在偽滿州國行帝制,溥儀再一次成為傀儡皇帝。同月,日軍進犯熱河並併入偽滿州國,進兵長城,威脅北平、天津,迫使國民政府簽下塘沽協定。
九一八事變以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先行消滅共產黨勢力,沒有抗日之餘反而全力剿共。 1936年國民政府令張學肋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加緊進攻紅軍,他們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不獲接納。同年12月蔣介石到西安督戰,他們實行兵諫,軟禁蔣介石,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史稱西安事變。 在宋美齡和周因來的斡旋下他終於默許停止內戰。張學良陪蔣介石回京,旋即被軟禁。西安事變後西北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司令,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此為國共第二次合作。
中史- 清未革命以及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
1894年,於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
1895年,於香港設總部,計劃在廣州起事失敗而被通緝。義和團事件後發動廣東惠州起義,仍告失敗。
1905年他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將分散的革命組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於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十六字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又解為民族(推翻清朝,解除民族壓迫)、民權(推翻君主專政,成立共和國)、民生(平均地權,解決民生),稱為三民主義。其革命為後來的事業立下基礎,當中以黃花崗之役最大影響。
1911年4月,同盟會於廣州起義,因消息走漏而傷亡慘重,有名可考的死者86人,有遺骸者72人,合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之役的失敗使其在珠江流域於短期內大舉的計劃受挫,並把軍事目標轉到長江流域一帶。同年初,清政府將民辨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借此向外國銀行借款,出賣路權予列強,受到人民強烈反對,以四川最激烈,他們又成立了「保路同志會」。湖北新軍一部到四川鎮壓,造成武漢兵力空虛,湖北革命黨人借機發難。10月9日,他們在漢口製造炸彈時不慎爆炸,計劃洩露,翌日戒嚴,他們當晚發難,11日控制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元首,國號中華民國,同時,漢陽、漢口亦有新軍起義,武漢三鎮光復。 其後全國共有14個省宣佈獨立,清玫府只能控制直隸、河南、山東、東三省和西北地區。事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商討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事宜。次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職成為臨時大總統,成立臨時政府,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元。不久宣統帝退位,清亡。此時中國二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終於結束。
二次革命
武昌起義後,清延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全權統領北洋軍鎮壓南方革命。他攻陷漢口、漢陽,又砲轟武昌,迫使革命軍議和。當時革命軍軍力難以抗衡,孫中山服從大局,聲明只要袁世凱議和並宣統帝退位,就讓位給他。 1912年3月,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予袁,但他為了避免被革命黨人限制,借口北京、天津、保定駐軍譁變,為維持治安拒絕南下,最後臨時政府遷到北京。 8月總幹事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計劃成立內閣,但遭袁改組並安排親信出信總理。次年國會召開前夕,宋教仁被暗殺於上海,全國震驚。孫中山主張討伐,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其後袁世凱未經國會同意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借貸,簽「善後大借款合同」,以增強實力。 6月,袁氏免去江西、安徽、廣東的國民黨國籍都督,另派兵入江西。江西都督李烈鈞首先宣佈獨立,黃興於南京響應並出任討袁軍總司令;事次革命又稱二次革命。但革命軍各自為戰,被袁的強大軍力逐個打破;9月南京陷落,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等流亡海外。其失敗的原因除了缺乏民間支持外(辛亥革命後人民普遍厭戰,上海和廣東商人曾公開反對),也因為只有國民黨反袁,而國民黨籍都督在21人中只佔8人。革命失敗後,袁操縱國會並當選成正式大總統。
為了獨攬權力,解散國會,取消臨時約功,另頒中華民國約法──任期10年,不限連任任期,由現任總統推舉繼任人。 1915年一戰期間日本乘機提出二十一條作為支持帝制的條件,袁為了取得日本支持而答應大部分要求。他派人製造輿論,指中國不宜共和,只宜君主制度,他於12月接受擁戴,1916年元旦登基,改元洪憲。前雲南都督蔡鍔組「護國軍」,獨立、討袁,西南各省響應;孫中山亦發表討袁宣言。原本支持袁稱帝的外國領事怕事情發展為內戰威脅到其國家在華利益,要求袁暫緩稱帝。同時袁親信如段祺瑞和馮國璋均勸其取消帝制。他在眾叛親離下撤銷僅83日的帝制,復任大總統,命段祺瑞組閣,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不久袁病逝。 同年發生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黎元洪(總統)恢復臨時約法,召開國會,與主張責任內閣制的段祺瑞水火不容。黎元洪罷免他,但他號召九省都督獨立作威脅,黎調張勳入京,6月,他入京解散國會,7月1日擁溥儀復位,史稱張勳復辟。黎重新任命段討張,溥儀上任僅十二天就再次退位,結束復辟鬧劇。 段後來以功臣自居,黎退任後由馮繼任,段放棄臨時約法,引發護法之役。1917年,孫中山以西南地區軍閥(雲南滇系唐繼堯,廣西桂系陸榮廷)組護法軍政府,自任大元帥討段。但軍閥沒有護法誠意,此役最後不了了之。 袁死後北洋軍閥分成三派:以馮為首的直(隸)系,張為首的奉(天)系及以段為首的皖系。另外還有閻錫山的晉系。重要戰役有三場:1920年,直+奉VS皖,皖敗,勢九瓦解。1922年直奉戰爭,奉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