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沒在這邊寫政治相關的議題了。本來今天計劃好了要寫少女的手遊故事的……不過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我還是決定為這個歷史時刻寫點甚麼。
Source: Apple Daily
拋開這個大是大非的議題,其實我最想說的是公共運輸系統。一二百萬人前往同一地點可謂公共運輸的終極壓力測試。如此情景在香港必然為第一遭,在世界上也可謂絕無僅有。
但他們做到了。巴士司機和地鐵車長緊守崗位,以極高的效率將市民運到港島北各處,還順便創出將維園開始的遊行延伸到北角的奇景。相信龍尾能否倒灌在日後必將成為頂級遊行規模的指標。
在乘客目的地高度統一的情況下,一趟幾十個站的巴士路線化繁為簡成為了點對點的交通工具。市民在各區坐上巴士,在沒法一程抵達維園的情況下目的地則改成了一個方便接駁的交通樞紐。以這次維園/港島北為例,紅隧轉乘站就是最大的交通樞紐:它接收了所有新界東經東鐵出來的市民,同時也接收了新界西因巴士超負荷而改乘新界西-九龍巴士線的市民。
除去紅隧轉乘站這個萬能交匯處,巴士這種多對一的運輸形式剛好與地鐵的一對多形成了絕妙的互補。在地鐵恰當的安排下市民被分流到中環-北角各站,以確保穿過維港這個瓶頸位的人流不會倒塞回去。
上面的調配之所以發生,除了運輸系統內的盡力而為外,還有熱心市民在實地或網上提供分流辦法。這些司機和市民未必參與了最重要的遊行,但他們對確保遊行順利舉行這件事上功不可沒。
*
時至今日,相信大部人也都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純和平示威根本沒用。誠然這次二百萬人上街幾乎將死林奠,但這個數字也是建基於市民對政府處理612事件上的怨氣。反送中在香港乃至全世界的迴響可謂前無古人,後也不見得會有來者。以後香港人憑甚麼召集二百萬人出來上街?
所以以後的抗爭模式注定是剛柔並濟,正是「兄弟爬山,各自修行」。這種運動模式最難之處在於兩邊不應把資源浪費在內鬥上。這次沒問題是因為大是大非所促成的大和解,但日後的香港人還能這樣團結一致嗎?
出來抗爭的香港人你們辛苦了,你們所流的血與汗沒有白費。每次的行動會讓你們更為成熟,更懂得如何去應對警察不斷升級的武力。場上的防禦裝備也好,場下的影片證據與法理運用也好,只有準備充足的人才有本錢與龐大的政治機器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