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
香港這年已經經歷了五次黑雨(四次是兩星期內發生的)兩次十號風球,後者是差不多六十年首見,前者是第一次只因暴雨警告只存在了三十年左右。
這次的樺加沙帶來頗為持久且範圍廣泛的超強風力和接近天鴿山竹的風暴潮。還好其路徑最終比預計中南了50公里且最接近時正值退潮,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想想看如果航海學校那颶風風速+200公里陣風吹進核心城區會怎樣呢?
不過老實說,今年的幾次天然災害加起來也沒有奧克蘭那次大洪水來得深刻。也許這就是基建的威力吧。
哦這次我還出去玩了,沒法親身感受這號稱山竹再世卻疑似跑偏的颱風,不過我也已經習慣異地追風就是。
說到颱風的預測誤差,這次的天文台可說是大贏特贏。任憑EC等預報模式和各大天文台每6小時瘋狂上下亂跳,天文台早就氣定神閑從頭到尾指著上川島不動。唯一失誤竟是臨門一腳發現颱風比想中南,那縮回去的副高居然還有辦法引導颱風向偏西方向走。不過這也就5天預報裡出現50公里錯誤而已,根本神奇奇技。
仔細一看,原來天文台的預測跟Google的AI模型FNV3走得很像。不是說誰抄誰的問題(以前大家不也是照抄EC和GFS),而是FNV3的表現實在太亮眼了,一整個風季都是這樣。在這一役中FNV3力排眾議在颱風還未生成就看好其強度上看Cat4-5,當時連上看195km/h的天文台都已經是樂觀派,但颱風很快就用實力證明自己真的可以12小時從強烈熱帶風暴爆成140kt的怪物。在巴士西折後轉西北再轉西北偏西同時保持強度也是它率先提出,事後也證明這是正確的答案。天文台也不是沒有「付出」--FNV3的強項是路線集成,但給出一條預測路徑不是其強項,在這方面天文台給出的路徑甚至比FNV3的median track更穩定準確,實在值得敬佩。
不經不覺,AI預測模型短短一個風季就把傳統模型按在地上摩擦。我想其中一個因素是AI模型在預測位勢高度和相關中/大尺度系統方面特別優秀,而這又是決定颱風路徑的重要因素。連帶著對近地溫度之類的預測現在也變成AI大勝,這點應該幫的上日常老百姓。
但是AI這麼強,真的就能取代傳統模型了嗎?暫時未必,像是風力預測就是它的弱點之一。這裡的風力不是颱風那種風力而是一般的風力風向預測,現在看起來對初始場和初始場的分辨率過於敏感以致表現一直提不上去。對一般人來說只要不是下雨,非颱風的風力預測重要性幾乎為零就是。
在風季之後就就是西風槽與高壓共舞的秋天和暴躁極地渦旋隨時發作的冬天了,兩者的預測難度都不是夏天的大氣環境能比擬的。到底這些挑戰者會繳出甚麼樣的成績單?讓我們拭目以待。
*
講完AI預測天氣,那就順便講講AI插圖的近況好了。
一直到三個月前,如果你問我有沒有考慮過用AI給自己角色畫插畫,我答案都是否定的。市面上的diffusion model已經不錯,很多現成的checkpoint,但它們從來沒達到我在細節的量上的要求。
我經常用一個比喻,就是我不喜歡去看那些仿建築。在異地復刻一個巴黎鐵塔,復刻一個哥德風建築有意思嗎?就算復刻方是號稱匠人精神的日本,它也不可能復刻到每一個最微小的細節裡。當年的建築用上了甚麼材料甚麼工法?你能確保細至每一根螺絲上面的油漆都能復刻出來嗎?唯一有認真復刻到這程度的也就巴黎聖母院了吧,看看人家用了多少錢多少人……
AI所繪的插圖也有類似問題。我在小說中所用插畫未必能反映這個變化,但我所找的繪師很早就脫離了普通畫bust-up那種,而是找那些可以用充滿細節的插畫來說故事的繪師。一旦你想要把細節填滿,AI所生成的插圖就開始出現問題。它不會處理細節塞滿的要求,反而在考慮這個prompt和那個prompt有沒有衝突,有沒有方面一次滿足最多prompt……最後成品就是四不像的奇怪繪圖。
以上說的都是指一次或數次diffuse出來的結果。找AI咒術師一直溝通當然可以,用PS給圖片做後期處理也沒問題……但這些都不如直接找繪師委託來得方便便宜啊。何況多一人的作品就能多一份的靈感,你看我不都這樣嗎?
直到我最近遇上兩個新產品。
一是某拿著投資跑到外國燒錢讓我們爽爽生圖的K站。Checkpoints夠多,風格多且各有特色。以下是我用我最愛的checkpoint做出來的庫里斯擺拍:
天啊看到那兩隻超可愛的月月了嗎?我都沒說甚麼,是模型自己給我送兩隻上去的耶!
我決定如果我再做服設的話就拿這張做參考好了,小說中如果有機會的話也絕對會配一隻月月給庫里斯。
如果說上面只是很好的model和checkpoint,但不能跳脫prompt問題(的確是這樣)的話,那麼以下這個新產品就肯定是劃時代的發明了。
奈米香蕉(nano-banana)。
無獨有偶,FNV3是google的產物,這香蕉也是google的產物。這邪惡公司好可怕啊。
比起GPT和Dall-E那種把你的指令換成prompt再喂進去model那種做法(即便到了GPT5+吉卜力熱潮那會也還是這樣),nano-banana處理自然語言的能力真的到了可以直接處理指令的地步。以下是我用上面擺拍生出來的設計圖:
令人驚艷的不是那些看起來一樣而重複的表情包,也不是抄下舊圖背景再創作,而是那像是膠紙貼住四角的表達方式,這才是我想看到的東西。學會了抓住自然語言的意境畫出符合用家心底想看的東西,那才有一絲和人類競爭的希望。
當然那兩隻月月也畫得很可愛啦。
無獨有偶,上面兩張繪圖都是我用比較簡單的指示所產生的第一張圖。發現合我口味以後不論用同一、類似或更詳細明確的指示都不能產出類似效果的圖,顯然這兩張都是撞大運撞出來的,模型距離能高度處理指示還是有一段距離。
同場加映線稿版,這麼簡單的改動指示執行上來就沒甚麼壓力:
*
以上就是一邊看著追風直播半夜寫出來的隨筆,希望各位追風的時候也注意安全。
甚麼?你說已經登陸了?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